您的位置 首页 行业资讯

“个人经营收款码”来了,银行该怎么做?

银行在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系统崛起的这几年明显处于弱势,支付相关规定的出台无论对银行是不是利好,其实是递给了银行一把可依靠的钥匙。

01

扫码支付的安全隐忧

从线下到线上,从食、住、行到娱、游、购,从小摊贩到大型商超,几乎所有的消费支出都可以扫码支付,当代人已经渐渐远离了现金交易时代,毕竟扫码可以减少很多麻烦、不用找零、避免交易错误等,可以说真的实现了便利又高效,甚至还可以获得减免等优惠。

随着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巨头对线下移动支付场景的大力布局,以静态二维码为介质的商户收款码遍地开花,同时伴随着支付宝奖励金、花呗红包、微信随机立减等活动的开展,扫码支付已经成为人们消费的生活习惯,很多时候人们单凭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走遍天下”。

根据《2021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研究报告》,扫码支付呈现绝对主导地位,在受访者中占96%,较2020年上升11%。这两年新冠疫情导致用户使用“非接触式”移动支付频率和需求增多,加上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支付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二维码支付是移动支付用户最常使用的支付方式。

在数字支付时代,扫码支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安全问题,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变成套利工具,如个人信息被泄露、手机扫描到伪假条码和账户资金被盗用,导致用户资金受损,甚至助长了洗钱、赌博、跑分等犯罪恶行。

02

条码支付纳入监管

2月22日晚间,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微信支付、支付宝分别发布公告, 明确了优化条码支付的一系列举措,其中新设的“个人经营收款码”引起普遍关注,打消了大众对通知中个人收款码不得使用的误解,对个人收款码做出如下明确规定:

01 个人经营收款码

新设“个人经营收款码”,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使用。

02  个人收款码

现行“个人收款码”不关闭、不停用、功能不变。

相关规定中,个人收款码远程收款主要是在交易过程中,可以将个人静态二维码截屏、下载等方式用于非面对面支付。个人静态收款条码易用于被出售、出租、出借,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跑分平台”,以高额收益为饵吸引大量人员使用个人静态收款条码与赌客“点对点”线上远程转移赌资,将赌资分拆隐藏于众多正常交易场景,这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洗钱的非法行为。

除此之外,个人收款码用于经营收款,既混淆了交易性质,导致交易信息失真,影响风险监测效果,也不利于借助支付服务为经营活动赋能增值,所以收款条码要进行分类管理,保证支付市场的正常秩序和合规经营。

03

银行争推聚合支付产品

支付市场刚刚释放出信号,银行就开始争夺起来,各家银行在朋友圈和公众号开始宣传本行的聚合支付产品,甚至打出最低零收费的标签。先不说此次支付新规是否会给银行带来机遇,此类营销模式我们再熟悉不过,各家银行产品同质化,只要有一家银行先冒出,后面就如同雨后春笋,马上开始“内卷”。一家银行今天开始打出优惠的标签,另一家银行必然打出更优惠的口号,最后消耗的是银行自身,看似表面风光,累死一线员工,既费力又费财,最后啥也没捞到。

反思一下银行的扫码支付使用频率和使用场合,是不是更有利于银行自身的良性发展。在日常生活中,你习惯于打开微信或支付宝付款,还是打开手机APP呢?答案不言而喻,支付宝的使用场景应该更大,不仅有红包优惠,还依靠花呗,开拓了不少场景,无需绑卡都可以支付。而各家银行的APP扫码支付真的很少使用,除非是银行做活动。

在消费领域,过往很多年,银行也在不定期的联合当地的知名商家进行手机扫码支付优惠,如在规定的时间,手机APP上领券,获得满减活动,或者是1元秒杀,真正做到获客和留客的还是很少。因为各家银行都在做同质化的产品,最终的结局就是客户会在不同的银行开立手机APP,在各家银行活动中薅羊毛,一旦活动结束,最后没有一家银行获得好处,客户的很多手机APP也是闲置。银行可以借此支付新规改革,正视自己,找到突破口,而不能将扫码支付变成个摆设。

22号的优化通知,一是破除了外界对个人收款码转商户码的疑惑,二是商户多了选择权。无论是支付宝还是微信由于支付生态完整,商户收款后压根不用转出,收款码里的钱可以用于消费、转账甚至理财,其实根本没有提现的必要,即使真的需要提现,也可以利用积分兑换免费提现额度,在这里可以看出支付宝和微信在支付领域建立的是完整闭合的生态链,个人码也难以一时间全部更换为商户码。

所以客户分流到银行的聚合支付产品仍然有限,但是这个信号对于宣传银行的合规,在客户的思想上还是上了一课,对于银行的产品是更为信赖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银行要慎重营销、精准营销,呵护好自己的羽毛,毕竟银行是正规金融机构。

04

 

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

从物物交换、现金交易到银行卡支付,再到现在的移动支付,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写照。尤其是移动支付的出现,摆脱了现金和银行卡,这是一个巨大的跨越,伴随着智能手机、通信技术的普及以及支付工具的不断创新,移动支付进入飞速发展阶段。2012年,我国移动支付标准正式确立。移动支付将互联网、终端设备、金融机构有效地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新型的支付体系,使用场景也在不断丰富,数据显示,2016-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到8.54亿。2022年1月,中国银联发布《2021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研究报告》,根据调查数据,受访人群使用移动支付比例持续提升,平均每人每天使用移动支付三次,其中二维码支付最受欢迎。

一边是银行磁条卡向IC卡的迁移早在2005年就被提上日程,但由于成本的原因,银行方面并无积极性。同样,受理侧POS的非接改造也需要巨大的成本投入。再加上银联与中国移动之间就NFC技术的标准存有分歧,一直没有实现大规模推广移动支付。而另一边支付宝获得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推出一种针对手机扫拍二维码的支付方案,并称之为是国内首个针对二维码应用的支付方案。最早嵌入的场景是打车,打车的小额、高频场景与支付宝二维码支付形成契合,成为扫码支付最先普及的领域。之后,微信支付的二维码支付也借由打车软件进入市场。目前形成支付宝、微信两强垄断的格局。

很多年以来,银行一直是支付市场的主力军,但当微信、支付宝的二维码支付推出后迅速抢占了市场,也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银行在大额支付(多为B2B交易)市场占据传统优势,第三方支付在小额(以零售为主)支付方面领先,交易笔数远远超过银行,在高频小额消费领域银行是望尘莫及。个人收款码的出现,导致人们对于银行的依赖性大大降低,甚至对很多人来说,已经很久都没有进银行了,资金基本不往银行存。

银行一直信奉的是服务高端客户和企业客户,但是随着市场的饱和,长尾客户是市场竞争的新趋势,培养这些客户是银行业未来的蓝海,长期以来对长尾客户的忽视,导致零售金融的开拓步履维艰。

05

银行支付领域的机遇

安全和便捷是跷跷板,对任何一边的要求过多,都会导致失衡,人类在享受着便捷的同时,必然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要想在此中间需求一个平衡,我想非商业银行莫属。

商业银行虽然经营理念保守,行动迟缓,但是重支付安全和消费者的保护,可以保证客户的资金安全。第三方支付机构理念新颖,具有创新性,走在时代的前列,重客户体验和支付便捷,对客户资金安全性的考虑有待商榷。

此次支付相关规定中个人收款码优化,使人们对于银行的依赖性加强,即便是短期内难有业务回归到银行,至少已经在广大民众中坚定一个概念,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是不一样的,便捷是好但是也要注意安全,尤其是在电信诈骗肆虐的当下,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才是关键。支付新规帮助金融市场更健康的发展,减轻了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加强了国家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

支付新规的出台无论对银行是不是利好,其实是递给了银行一把可依靠的钥匙。相关政策的出台并不会给老百姓和商家带来任何影响,但是传递出了第三方支付或存在一些风险的信号,银行要想在第三方支付机构和老百姓的强粘性中打开一个切入点渗透,必须要打磨好内功,从提升支付体验、丰富支付场景、保障用户隐私等推动支付市场的发展。

01

   提升支付体验

消费者已经尝到了支付便利的甜头,再返回使用传统支付工具已经是不适应了,也就不可能了,可能宁愿冒着风险也要享受便利。银行必须对支付安全进行保障,定期升级支付系统,通过更先进的技术手段保证消费者的资金安全,随着接入数字人民币的银行机构越来越多,各家银行在其业务覆盖地区推广数字人民币的力度持续加大,不仅安全而且效率得到提高,消费者没有理由不使用银行的支付系统。

02

   丰富支付场景

银行的初始支付场景就是资金的收付,随着时代的发展,从金融领域衍生到民生各领域,从生活缴费到行食住娱游购,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通过开展多方合作,持续挖掘服务深度,搭建多层次、智能化便民支付应用场景。打造“金融+”模式,为老年客户群提供定制页面,扩大线上支付群体,同时加大扶贫、信贷等普惠金融的线上办理力度,有效提升客户金融支付体验,助推业务发展。

03

   保障用户隐私

一方面是客户管理好个人账户及二维码,做好“睡眠银行卡”及账户管理,切勿出借、出租银行卡及收款码,避免因个人信息泄露,落入不法分子手中,成为他们作奸犯科的助手。另一方面银行加大数字人民币的落地,数字人民币不同于微信、支付宝的支付方式,在支付时无需wifi,可以不使用网络实现离线支付,由人民银行统一发行的,在监管力度上超过了第三方支付机构,拥有国家最高保密系统,安全性高转账也免费。

追求便捷是没有错的,只是对支付安全有了更高的要求,第三方支付在消费领域明显优于银行,银行在第三方支付系统崛起的这几年明显处于弱势,使得银行业不断的内卷,获得的成效还是微乎其微。好的口碑需要好的产品,支付体系的构建需要考虑到消费的闭环生态,而不仅仅是一个支付渠道,应从供应链的角度,从消费、理财、信贷、公益、普惠、互动等打造一揽子金融服务,持续性的优惠活动增加客户的粘性,线上渠道的搭建拉近客户的距离,拥抱监管的政策,让银行业重获“新春”。

冬天即将过去,春天马上到来,只是属于银行业的春天什么时候来到呢?

重要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未经原版权作者许可,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微信:tlt868


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不对因网站内容可能给您带来的损失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